共享车位遭遇“共享”尴尬(2)
看着居民们的停车难问题得到了较大程度解决,王文红心里又产生了一个念头:“要是共享车位能再多一点儿就好了。”没想到,车场负责人爽快地答应了:“书记,只要咱们这个形式运行良好,过一段时间我们一定再多共享一些。”2017年,王文红和另外40多位车主等到了新一批的共享车位。不仅如此,三建公司还拿出了详细的共享停车规范,规定早7点到晚6点为单位职工停放时段,如非工作原因,单位职工下班后不允许在停车场免费停车。“错时停车能加大周边居民对我们的认可度,何乐而不为呢?”杨振成表示。
如今,王文红又把目光锁定在了辖区内的一家地下停车场。经过前期接洽,该停车场已同意将100个车位拿出来与居民共享,“三建停车场”的经验被成功复制了。
冷
金融街地区
“双错峰”共享难推进
不同的地域、不同数量的停车资源让西城区的共享停车呈现冷热不均的态势。在驻区单位云集的金融街某社区,停车位不足问题同样突出。为了缓解居民停车难问题,社区居委会成立了停车自治委员会,一条条白虚线勾勒出十几个停车位,但依然不够用。该社区负责人表示,为了增加这十几个车位,足足用了大半年时间。时至今日,仍然有很多居民无法在家门口停车。“如果能够把驻区单位的停车位利用起来,和居民车位实现共享,停车难现状会缓解不少。”
此时,某驻区单位找到了社区负责人:“如果可以的话,白天我们的车停在居民自治车位上,晚上居民的车可以停进单位内。如此一来,可以盘活近50个停车位。”面对这样两全其美的“双错峰”方案,街道和社区眼前一亮。
但就在社区把这一设想通过议事会传达给居民们的时候,却听到了担忧的声音:“自治车位很有限,万一单位车辆晚上走不了,车位腾不出呢,遇到限号的日子,我们也很难保证能够按时和驻区单位实现共享。”一位居民代表说。“目前我们在进行居民登记工作,希望那些拥有自治车位的车主能把眼光放长远,尽快促成共享停车试点。”社区负责人表示。
人定湖北巷西侧某小区
收益少 共享车位回归“私有”
在人定湖北巷西侧某小区内,记者发现几处共享车位均已被占,惟一空闲的共享车位上,残留着拆除的地锁架。在院内遛弯的居民周先生说,现在这些共享车位上停放的基本上都是小区业主自己的车,外面的车辆想进来非常难:“小区共有200多个车位,私家车却近1000辆,拿什么共享?”
同样,小区内负责停车管理的管理员说,在对外来车辆的管理上,一直存在着安全顾虑。如果外来车辆频繁进入并使用小区的共享停车位,除了会扰民外,还会增加一些安全隐患。对此,一位曾经尝试过将车位共享出去的车主坦言:“共享车位每小时收费6元,其中我们可分得6成的收益,也就是3.6元,一个月通过共享停车最多挣60多元,小区每个车位每月的租金200元,如此肯定没有太大吸引力。”
支招
尽快出台共享停车相关标准细则
谈及共享停车“冷热不均”现象,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郑实表示,目前,共享停车市场机制尚未建立,也就是说,共享停车对于很多能够提供车位的车主没有吸引力:“如果一个共享车位的车主每月通过车位的收益仅在百元左右,而需要负担的风险则包括共享车位上的车辆可能与其他车辆产生剐蹭,以及共享车位的车辆没有及时开走导致自己的车没法停,那么自然会产生消极情绪。”
对此,郑实建议应尽快出台共享停车收费相关标准和细则,明确车位提供者、第三方平台和管理者的收益分成,提高车位提供者的收益比例。
在共享车位推广过程中,郑实建议应该充分考虑到居民实际情况:“很多居民自治车位在白天也很难腾出。因为一旦摇号中签后,居民都会赶快买车,这就会导致私家车和车位绑定、无法活用的现状,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停车资源不足的假象。”
“在尝试共享停车前,属地政府、共建企业和居民一定要做到精准调研,相互了解,形成相对完善的机制,这样才能有助于长久、真正地实现车位共享。”郑实说。此外,针对共享停车APP使用不规范、信息不对等的现状,郑实建议相关部门研发官方APP,在北京范围内统一使用,将各区、街道和社区的共享车位信息及时更新,规范发布。
本报记者 张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