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秦朔
我看到了世界级中国公司的一种实现可能——与其说是中国市场、中国资本和国际品牌相结合,不如说是中国能力对国际品牌进行再创造。中国公司可以靠能力吃“国际饭”了,这是我感到特别有价值的地方。
1.背景
1999年,《财富》全球论坛首次在中国举行,会议的广告语是“欲独霸世界,先逐鹿中国”。
20年后,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消费国和进口国。未来五年,中国的商品市场规模将跃居世界第一,中国也将进口超过10万亿美元的商品和服务。
中国对跨国公司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宝马集团2018年销售的新车中,中国的贡献超过四分之一。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亚洲或亚太地区的总部,甚至成为很多公司除去其本土市场之外的全球第二大市场,在消费品行业、零售行业、体育用品行业等以人口红利作为基础的行业尤其明显。20年前,跨国公司就提出了“全球思考,本地实践”(Think global,Act local)的口号。在中国,成功的跨国公司无不遵循了这样的路径。
当跨国公司逐鹿中国的时候,生于中国的本土公司,也开始逐鹿世界。其中的一个路径是收购国际品牌,进军中高端市场。最新的案例是安踏集团。
3月12日,安踏体育(2020.HK)发布公告,对亚玛芬体育公司(Amer Sports,下称Amer)的收购已获各国主管机构批准,目前接受要约收购的股份占Amer的94.98%(根据4月12日最新的公告显示,这一比例已经达到98.10%),整个交易金额为56亿欧元(最终所有的费用累计核算)。Amer旗下有加拿大户外装备品牌始祖鸟(Arc‘teryx)、美国球类装备品牌Wilson、奥地利滑雪装备品牌Atomic等。收购完成后,不仅有助于提升Amer在中国的发展,也将使安踏集团的版图扩展到欧洲、美国和亚太等世界主要市场。
安踏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丁世忠说:“收购要约的成功让我们能携手改变全球体育用品行业的未来。”
2.Buy global,Create local
收购国际品牌和国际先进技术,Buy global,再与中国大市场相结合,这条路并不新鲜。
这些年常听到一种观点,中国公司有钱,有市场,缺技术和品牌,那就去国际上买呗,回来一嫁接不就成了!
但事实上,这些年中国公司“买买买”的国际品牌,真正成功的并不多。同在体育用品领域,李宁公司2008年收购的意大利乐途(LOTTO)后来还成了包袱。
像安踏体育这样能使被收购品牌(如FILA)在中国飞速成长,由收购前濒临死亡的品牌成长为市场翘楚,在安踏母品牌变革创新发展的同时,成长为安踏集团第二大品牌贡献者的,可以说少之又少。
Buy global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本土化的创造能力,是Create local!
Buy global,Create local,有两层含义。
首先,对中国的消费品公司(2C)来说,收购国际品牌确实是成就世界级公司的必经之路。一是因为品牌的背后是市场、文化和消费者认知,不可能一蹴而就。二是某些品牌有着独特技术,像Amer旗下做户外靴和滑雪装备的所罗门(Salomon),做户外运动装备的始祖鸟,它们使用的新材料和新工艺在短期内无法追赶,是很多奥运冠军和专业运动人士的不二之选。这两点构成了中国公司进行国际收购的理由。而国际品牌愿意卖出,道理也很简单,它要追求资本回报的最大化。因此,收购必要,也可能。
其次,收购真要产生价值,需要资本之外的另一些因素。
过去人们总是说,收购主要是解决文化融合问题。只要与被收购方搞好关系,重视本土消费者需求,重视本土化人才团队,收购就能成功。
这种观点不能说是错的。但从安踏已经取得的经验看,被收购的国际品牌在中国成功的关键,是品牌的中国运营团队具有本地化创造能力。作为收购主体的中国公司先要打造出极其强大的本土能力,尤其是销售渠道管理、品牌管理、零售管理、供应链与物流管理、消费者洞察与研究开发等能力,才能让买回来的国际品牌展现风采。